在
衝壓加工的彎曲過程中,需從材料特性、模具設計、設備調試、操作規範及質量控製等多方麵嚴格把控,以避免零件開裂、回彈超差、尺寸不穩定等問題。以下是關鍵注意事項及解決措施:

一、材料選擇與預處理
材料塑性與纖維方向
塑性要求:選擇伸長率高、屈服強度適中的材料(如低碳鋼 Q235、鋁合金 5052),避免硬脆材料(如高碳鋼、鑄鐵)直接彎曲,必要時先退火軟化。
纖維方向:彎曲時使零件折彎線與材料軋製纖維方向垂直(可提高允許彎曲半徑,減少開裂);若需多方向彎曲,應采用各向同性材料(如冷軋板)。
表麵質量
去除材料表麵氧化皮、油汙或裂紋,避免彎曲時缺陷擴展導致開裂(可通過打磨、酸洗預處理)。
厚度均勻性
嚴格控製材料厚度公差(如公差 ±0.05mm),厚度不均會導致彎曲力不均,產生偏移或回彈不一致。
二、模具設計與調整
彎曲半徑設計
最小彎曲半徑:確保凹模圓角半徑 (t為材料厚度),避免過小半徑導致內側壓縮失穩或外側拉裂。例如,低碳鋼最小彎曲半徑約為
0.6t,鋁合金約為 1.0t。
凸凹模間隙:間隙 ,間隙過小會擦傷材料並增大彎曲力,過大則導致回彈加劇。
定位與防偏移
模具需設置精準定位裝置(如定位銷、擋料塊),確保坯料在彎曲時不發生滑動偏移;對於不對稱零件,可采用工藝孔定位或雙側彎曲平衡受力。
脫模設計
凹模應開設足夠的脫模斜度(通常 3°~5°),並設置頂料裝置(如彈頂銷),避免彎曲後零件卡在模具內難以取出。
模具硬度與表麵處理
凸凹模材料需選用高硬度模具鋼(如 Cr12MoV,硬度 58~62HRC),表麵拋光至 Ra≤0.8μm,減少摩擦阻力和工件表麵劃傷。
三、設備調試與參數設置
壓力機選擇
彎曲力計算公式:
設備公稱壓力需大於計算值的 1.3 倍,避免壓力不足導致彎曲不到位。
滑塊行程與速度
行程需保證凸模能完全進入凹模(過彎量 5°~10°);速度不宜過高(尤其對脆性材料),以免慣性導致定位偏移,建議采用伺服壓力機精確控製速度(5~20mm/s)。
頂件力與壓料力
對於薄料或複雜彎曲件,需施加足夠壓料力(約為彎曲力的 10%~30%),防止材料在彎曲過程中起皺,可通過彈性壓料裝置(如彈簧、橡膠墊)實現。
四、操作規範與安全控製
首件檢驗
每批次生產前需調試模具並檢驗首件,重點檢測彎曲角度、半徑、尺寸公差及表麵質量,確認合格後再批量生產。
模具定期維護
每生產 500~1000 件後檢查模具磨損情況(如凸凹模圓角磨損量≤0.03mm),及時修磨或更換,避免因模具損耗導致零件精度下降。
安全防護
操作人員需佩戴防護手套和護目鏡,禁止徒手伸入模具區域;設備需安裝光電保護裝置,防止誤觸啟動導致工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