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
充電樁機箱加工過程中,控製表麵粗糙度是保證機箱質量和外觀的重要環節,以下是一些控製表麵粗糙度的方法:

加工工藝選擇與優化
切削加工
刀具選擇:對於機箱的銑削、車削等切削加工,刀具的類型、材質和幾何參數對表麵粗糙度影響很大。例如,選用具有合適刃口半徑和刃口鋒利度的刀具。刃口半徑越小,切削過程中對工件表麵的擠壓和摩擦越小,越有利於獲得較低的表麵粗糙度。一般精加工刀具刃口半徑在 0.01 - 0.05mm 左右。同時,根據機箱材料(如鋁合金、不鏽鋼等)選擇相應的刀具材質,像加工鋁合金機箱可以使用高速鋼刀具,它能夠在保證加工精度的同時,較好地控製表麵粗糙度。
切削參數調整:切削速度、進給量和切削深度是關鍵的切削參數。適當提高切削速度,能夠使切屑形成過程更加流暢,減少切削力對工件表麵的撕裂和擠壓,有利於降低表麵粗糙度。但切削速度過高可能會引起刀具磨損加劇和加工振動,所以要根據機箱材料和刀具性能合理選擇。通常對於鋁合金機箱,切削速度可控製在 1000 - 2000m/min 左右。減小進給量也能有效改善表麵粗糙度,一般精加工時進給量可設置在 0.05 - 0.2mm/r。切削深度在精加工階段應盡量小,一般在 0.1 - 0.5mm 之間。
衝壓加工
模具設計與精度:在機箱的衝壓成型過程中,模具的精度直接決定了機箱表麵粗糙度。模具的工作表麵應具有高的光潔度,其表麵粗糙度(Ra 值)通常要達到 0.1 - 0.4μm。例如,模具的衝頭和凹模之間的間隙要合適,間隙過小會導致材料撕裂,間隙過大則會使材料在衝壓過程中產生較大的塑性變形,都會使機箱表麵粗糙度增加。對於機箱外殼厚度在 1 - 2mm 的板材,衝頭與凹模的單邊間隙一般控製在材料厚度的 5% - 10% 左右。
衝壓速度控製:衝壓速度也會影響機箱表麵質量。過快的衝壓速度可能會引起板材的振動和變形不均勻,導致表麵粗糙度變差。在實際生產中,要根據機箱的尺寸、形狀和材料性能合理控製衝壓速度。一般對於小型充電樁機箱的衝壓,速度可控製在 50 - 100 次 /min 左右。
表麵處理工藝的運用
打磨與拋光
粗磨階段:對於機箱加工後的表麵,首先可以進行粗磨處理。使用粗粒度的砂紙(如 80 - 120 目)或砂輪,去除加工表麵的明顯刀痕、毛刺和氧化皮等。粗磨時要注意打磨方向的一致性,避免出現交叉打磨痕跡,影響表麵質量。這個階段主要是為後續的細磨和拋光奠定基礎,使機箱表麵初步平整。
細磨與拋光階段:接著使用細粒度的砂紙(如 240 - 600 目)進行細磨,進一步降低表麵粗糙度。細磨後可采用拋光工藝,通過拋光輪和拋光膏對機箱表麵進行處理。拋光膏的選擇要根據機箱材料和表麵要求確定,對於金屬機箱,常用的有氧化鋁拋光膏、氧化鉻拋光膏等。拋光過程中,要控製好拋光輪的轉速和壓力,轉速一般在 1000 - 2000r/min 左右,壓力要適中,避免因壓力過大導致表麵變形或出現局部過熱現象。
噴塗與電鍍處理
前處理環節:在進行噴塗或電鍍之前,機箱表麵的預處理非常關鍵。通常包括脫脂、除鏽、磷化等工序。例如,通過化學脫脂劑去除機箱表麵的油汙,然後用酸洗除鏽,再進行磷化處理,使機箱表麵形成一層磷化膜,這層膜可以增加塗層或電鍍層與機箱表麵的附著力,同時也有助於掩蓋一些微小的表麵缺陷,間接改善表麵粗糙度。
噴塗與電鍍過程控製:在噴塗過程中,要確保塗料的質量和噴塗設備的性能。塗料的顆粒大小要均勻,噴塗時要控製好噴槍與機箱表麵的距離(一般在 15 - 25cm 左右)、噴塗壓力(根據塗料類型和要求,一般在 0.3 - 0.6MPa 之間)和噴塗角度,使塗料能夠均勻地覆蓋在機箱表麵,形成光滑的塗層。電鍍時,要控製好電鍍液的成分、溫度、電流密度等參數。例如,對於鍍鉻電鍍,電鍍液溫度一般控製在 40 - 60℃,電流密度在 20 - 50A/dm² 左右,這樣可以獲得光亮、平整的電鍍層,有效改善機箱表麵粗糙度。
加工環境與設備維護
加工環境控製:保持加工車間的清潔和溫度、濕度的相對穩定。灰塵等雜質容易附著在機箱加工表麵,增加表麵粗糙度。例如,在精密加工區域,可設置空氣過濾裝置,使車間內的空氣潔淨度達到一定標準。同時,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刀具的性能和材料的物理性質。一般來說,加工環境的溫度控製在 20 - 25℃,相對濕度在 40% - 60% 較為合適。
設備維護與校準:定期對加工設備(如機床、衝壓機等)進行維護和校準。機床的主軸精度、導軌直線度等參數會直接影響機箱的加工精度和表麵粗糙度。例如,機床主軸的徑向跳動和軸向竄動應控製在較小範圍內,一般徑向跳動不超過 0.01mm,軸向竄動不超過 0.005mm。對於衝壓機,要定期檢查模具的安裝精度和壓力係統的穩定性,確保機箱衝壓質量的穩定,從而有效控製表麵粗糙度。